《奥本海默》——争议的天才电影

2023-08-31 23:48:50 来源:哔哩哔哩

《奥本海默》个人观影感受

剧透警告


【资料图】

原本在观看预告片的时候,我以为《奥本海默》会是一部侧重描写主角带领团队对核武器的研发过程、轴心同盟双方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博弈,以及反思核武器带来深重后果的电影。然而出乎意料的,本片是一部标准的人物传记、或者我们常说的“天才电影”。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预告欺诈”,令许多原本对此类电影无感的边缘受众自掏腰包,走进了这部电影的放映厅。

电影整体以人物口述作为引子,穿插叙述了主角奥本海默自大学时期起的人生和经历的事件,这部分内容基本属于史实,就不过多赘述。作为天才电影,最主要描写的,便是被世人所熟知的“天才”或“圣贤”背后,作为“人”本身的那一面:

被世间誉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在影片初期却呈现出令人不悦的角色性格:他极度自负、固执己见、神经质、私生活混乱、政治立场摇摆不定,而支撑起这个人一切的就是他作为物理学家极高的学术造诣。

电影前期奥本海默的道德水准绝对可以用低劣来形容——对科学全心全意投入的背后是道德伦理的淡漠,或者说是冷血,而这也为他日后被卷入政治旋涡埋下了祸根。

开头也有讲到,本片是一部非常标准的人物传记电影,正因如此,电影的核心即是塑造“奥本海默”这个人本身。奥本海默是一个多面且复杂、同时存在诸多争议的人,作为“天才”,他的角色成长实际上是建立在“失败”之上的:起初在大学时理论领域以外的失败、情感上的失败、家庭的失败、人际关系的失败,不断的失败堆砌起了奥本海默的人物弧光。他事业与名誉上的成功常人难以企及,事业之外则又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曾经的同事与他反目,曾经的情人落到抑郁自尽的下场,对妻子不忠,对孩子教育缺失,即便是一生的好友也曾因奥本海默的自负和固执饱受困扰,就连故事最大的“反派”施特劳斯少将,也曾试图与奥本海默交好,但奥本海默在专业领域上的直言不讳却令其颜面扫地,也成为施特劳斯报复的直接动机。

奥本海默在片中两次因为道德层面的淡漠受到了惩罚:第一次是曾经情人的自杀,让他尝到了滥情所带来的恶果;第二次则是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后,他意识到了科学研究带来的成果并非如他曾经所说的那样“如何使用是政治家和军队的责任,与我们无关”,道德和伦理上的自我谴责令他痛苦万分(内心活动这一段,推荐准备观影的各位稍微捂一下耳朵),奥本海默从这里开始,逐渐变成了反对曾经事业、注重人伦的科学家。

诺兰所塑造出的奥本海默,并不是一个充满光辉的科学工作者。在奥本海默被施特劳斯中伤、算计时,他在那场看似荒谬的政治审查中所呈现出的弱势,更强调了他并不是一个无辜者与受害者。随着广岛和长崎的两声巨响,奥本海默或许曾经能够拥有的所谓常人的幸福,也随着爆炸的蘑菇云一道消散。自此,奥本海默作为“人”,已经毁灭殆尽,接下来的人生,只会在名为“伟人”和“毁灭者”的位置上,一边受到无尽的自我谴责,一边充当他人的政治手段和戏码。正如同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所说的:

“当他们觉得对你惩罚够了之后,会为你送上鲣鱼和土豆沙拉,给你一枚勋章,拍拍你的背告诉你一切既往不咎,但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自己。”

整部电影的叙事在冗长压抑的评审会会议室与回忆之间相互穿插,其中部分情节的节奏略显割裂,但整体仍可以称得上佳作。然而中肯的说,《奥本海默》并不是一部面向广大受众的电影,整部电影缺乏“爆点”和“高潮”(虽然电影中的炸弹和音响爆炸了许多次),在长达3小时的观影体验中略显乏味,上映前所说的历史知识“观影门槛”也依然存在,大家想要看到的对战争与核武的反思、对政治的讽刺,(以及核爆小日本?)虽然有,但很难称得上重头戏。或许没怎么看过人物传记电影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结构类似的天才电影《社交网络》,作为入门来说观感甚至可能会略好于《奥本海默》。

“我想我们确实毁灭了世界。”这句电影的结尾台词,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见解,正如同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对这部电影抱有这样的观感,你就能怎样解读这句话,甚至每个人的解读都会是所谓的正确答案。

以上仅为个人观影感受,有理解不当的地方还请指正。

上一篇:

望城区查处一起非法储存危化品(柴油)案件

下一篇:

望城区查处一起非法储存危化品(柴油)案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