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安徽灵璧:食用菌产业串起绿色农产生态链
新华网合肥7月28日电 双孢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栽培规模大、范围广的食用菌,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炎炎夏日,走进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的食用菌产业园,中煜生物科技公司凉爽的智能温控菇房内,一朵朵双孢菇在三次发酵、营养丰富的基料滋养下,茁壮成长,经过工人们小心采摘后放入筐中,直奔长三角各大城市的餐桌。
近年来,灵璧县因势利导,按照“大食物观”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以食用菌为枢纽,打造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22年,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130万平方米,年产800万袋,总产量2.6万吨,年产值1.9亿元。
“三物循环”“吃”掉废污料
(相关资料图)
“作为传统农业大镇,种地、养殖是主业,然而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粪污如何处置,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不小压力。”灵璧县杨疃镇党委书记孙建回忆起三年前的发展困境,仍不免感慨。
为破解难题,孙建和班子成员把眼光向外,先后到山东、福建等地寻找解决之道,最终把目光落在了“吃”上。“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我们决定鼓励种植大户,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消纳农作物秸秆以及禽畜粪便。”孙建说。
2019年学习归来的韩双建设起4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大棚。“把秸秆收起来,自己发酵拌料,然后作为基料种植双孢菇。”韩双说,这不仅让自家种植的3000亩高标准农田里的秸秆有了可用之处,还帮助增加了一份收益。
渐渐地,食用菌成为杨疃镇的“主导产业”,也为灵璧县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种植+有机肥生产”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带动全县近万人就业和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蘑菇工厂”“种出”新动能
随着像韩双这样的种植大户越来越多,灵璧县双孢菇产业根基也愈发牢固。为寻求更高效益,当地双孢菇种植技术也随之迭代升级。
2021年,灵璧县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和相关项目资金3000万元,在杨疃镇七井村建设了“蘑菇工厂”一期工程。
“采用荷兰的种植技术,通过封闭式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栽培方式,有效解决了双孢菇种植生产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达成了一年四季均可生产的目标。”中煜生物科技负责人石亚煜介绍,这里种植的食用菌不仅可以“吃”掉当地6万吨秸秆,每天出菇量还达到了10吨左右,效益比传统种植技术翻了好几番。
石亚煜表示,今年8月工厂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8万吨基料的规模。在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可生产双孢菇7200吨,按均价8000元每吨计算,年产值可达5700多万元。此外,除去自身智能温控菇房“吃”掉的4万吨基料,还能对外销售剩余基料作为新的收入增长点。
“如今用上‘蘑菇工厂’的基料,每年成本下降至少20万元,尽管还是传统大棚,但质量提升也让客户更为满意。”今年,韩双已经预定了3000吨“蘑菇工厂”所生产的发酵基料。
眼下,“蘑菇工厂”二期即将投产。
“二期项目投资2.2亿元,正在建设33条二次和三次基料发酵隧道、24间智能菇房及包装车间,预计年产新鲜双孢菇7000吨、基料8万吨,年产值在1.84亿元左右。”石亚煜说。
整体布局“写出”大文章
这两年,双孢菇在灵璧县大放异彩,“灵璧双孢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虞菇”公共商标注册成功,授权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主体使用……
成绩的背后是灵璧县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整体布局,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对如何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和延伸产业链的系统谋划。
“灵璧有130余万人、200余万亩耕地,每年产生大约120余万吨农作物秸秆、200余万吨畜禽粪污,我们在杨疃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基础上,把其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来推动。”灵璧县副县长许东方说,2021年,灵璧县抢抓机遇,整合撬动资金近4亿元,借助南陵县域结对帮扶力量,与一批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以原杨疃镇食用菌生产基地为核心,打造杨疃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组织化生产程度达90%以上,实现“产业有链主企业牵引、环节有骨干企业参与、流程有合作社引领”目标。
此外,灵璧县还在县级层面出台了《灵璧县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灵璧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当地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共建合工大技师学院灵璧分院,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通过建立多方投入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产业资本,利用银行开发的“菌菇贷”,已有32家经营主体获得2000余万元贷款支持,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许东方表示,未来灵璧将继续加强技术攻关,利用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根据示范区发展规划,积极招引食用菌产业上下游企业,壮大企业集群。预计2023年底,栽培面积可超过160万平方米,年产量有望实现3.2万吨。(王雪洁 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