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热点:现实中挺立的铁筷子——邵丽《圣诞玫瑰》
【资料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说已经很不幸地被当成了某种(比喻意义上的)年少者的竞赛游戏,憋着劲儿挖掘人心深处的黑暗,用尽心思描述欲望各种各样的古怪变形,企图在自我设定的智力比拼游戏中脱颖而出,甚至不惜因此敷衍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恶意,让人无端对普通生活失去信心。很大程度上,写作已经成为特殊的封路游戏,各个领域、各样类型、各色手法,几乎都树立着一些“到此一游”的铭牌,冷冷地观望着后来者。在这种情形下,作为小说根基的切实人世,当然会越来越被忽视。邵丽的短篇《圣诞玫瑰》没有参与这个过家家一样的游戏行列,甚至反其道而行,提供了一些关于生活的温和建议。
乍读,小说里的世界平静而安稳,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留在当地的老人们晒着太阳,享受着每个可能的好日子。“往田间走上一圈,连稗子都想告诉你它如何度过了一个提心吊胆的春天。黑土地上长起来的,实在没有什么不充满热情”。不过,我们很快便发现,事情好像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那个走过人群,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刘念,虽然置身于年关将至的城市里,却似乎有什么与这一切格格不入。文中明言,她选择的是一条怪诞、一劳永逸的道路,而接下来的细节,让我们更加不安,似乎光滑瓷器上有了一丝难以觉察的裂纹,惊心的破碎之声即将出现——“手机再亮起时,她又恢复如常,除了微红的面颊和被打湿的枕头,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
有经验的读者,大体已经能预见即将发生的事,走进视野的,果然是刑警队的张瞰。这个被称为小张的年轻人,做刑警已经有一段时间,却是第一次出命案现场,心中的英雄梦所剩无几。不过,家长里短的案件还没有完全消磨掉他的意志,因而命案来临的时候,他因激动而略显紧张。只是,案件好像并不复杂,调查得越深入,指向似乎也就越明确。富有意味的是,小说题目中的“圣诞玫瑰”,正在这时出现在刘念打理的花园里:“小张认得,那是圣诞玫瑰……其实它和玫瑰没什么关系,是毛茛科草本植物。因为它枝条硬朗挺拔,株型直立,当地人都管它叫铁筷子。花一年两季,开在最寒冷的冬春,所以现在依然能看到满园的常青和枝头比绿叶还多的花朵……这种花即使是在种满花的庭院中,也不会被人忽视,它实在是有些太昂贵了。”
如果属于上面提到的竞赛游戏,小说的重点所在,该是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层层剥开刘念或张瞰的内层生活,展示人性某些不被关注的暗角。这个作品显然志不在此。情节不断发展,小说重心来到了对刘念做法的理解上。从前文提到的种植圣诞玫瑰和其他细节,差不多能看出刘念优雅到近乎做作的生活情调,而她的克制和隐忍,也在阅读中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外,通过张瞰的眼睛,也不难发现,她“聪明、冷静又周密”,把自己因情而结束生命的过程安排得极其细致,连尽可能不让此事牵扯别人也考虑到了。张瞰甚至觉得,她心思缜密到可以干刑警,但见惯世事的师傅,可不这么认为:“不畏死但不知活,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并非是一场完美的献祭,而是权衡生存收益与成本后的一次选择。本质来说,她是非常利己的人。她做不了这一行。”刘念托付后事的女性朋友,也没有把她准备转交前男友的信给对方,因为那会破坏对方的平静生活,也会让刘念周密的计划完全落空。
伴随着对刘念理解深化的,是张瞰的认知转变。这个转变看起来不太明显,但小说给出了足够的暗示。先是师傅提前一步判断了刘念离世的原因,并对张瞰说,很多人因为日常的磨砺,对工作失去了激情。张瞰意识到,“有人在死去,有人在成长。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复杂,也如此可爱”。此后,当师傅说出刘念利己的那番话,张瞰的英雄梦落到了坚实的土地上,也就感受到了理解日常带来的舒适感。最后,当刘念的女性朋友说完自己的想法,小说也来到了结尾,圣诞玫瑰再次出现:“离下班还有两个多小时,他想,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他会绕道那个小区,看看花园的玫瑰还开着没有。后来他又否定了这个决定,因为春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而圣诞玫瑰,只会开放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这一切好像都在提示,没有一个人总能生活在温煦的环境里,粗粝日常的时时击打,虽然可能破坏幻想中的圣诞玫瑰,却能够造就现实中挺立的铁筷子,让每一个平凡的生者多一点度过寒冬和早春的希望。
如果要进一步谈论这个小说的意义,我很想说,这是一个(仍然可能是比喻意义上的)饱经世事的人,对初入生活或对生活暂时失望的人的指点。一个群体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个作品意义的呈现,并非必然要通过智力竞赛,把一些美好或切身的教导传递下去,已经是巨大的意义。或许,这就是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要说的意思:“讲故事者是一个对读者有所指教的人。如果‘有所指教’今天听起来陈腐背时,那是因为经验的可交流性每况愈下,结果是我们对己对人都无可奉告。说到底,指教与其说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如说是对一个刚刚铺展的故事如何继续演绎的建议。要寻求指教得先会讲故事,编织进实际生活的教诲就是智慧。”不要遇到挫折就怀疑世界到了末日,人都不免要学着度过严寒,坚韧的日常大概才最值得留意。当然,对小说来说,所有的建议,前提都是一个好故事。现在,就让我们来翻开这个故事。
来源:《北京文学》
作者: 黄德海